【哀傷的權利】
文:陳曉蕾
兒子病死了,親朋戚友都不敢讓年老的媽媽知道,這些年來不斷撒謊:「他上了大陸工作好忙!」「他剛好又被老闆叫去開工!」媽媽直到臨終,仍然很想見到兒子。
從事安寧服務的社工被迫和親友一起隱瞞,非常無奈:「其實婆婆心裡怎會不清楚,兒子這麼久沒出現,一定有事情。大家都怕她傷心,卻沒想到這樣她連好好大哭的機會也沒有,鬱鬱而終。」
失去親人很難過,要「接哀順變」首先就要接受這份哀傷,如果因為種種理由沒有面對,傷口永遠都在。
.
二十六歲的斌琳,爸爸過身已經超過十年,她想起仍然很傷心。
斌琳一出生就發現有有俗稱玻璃骨的遺傳性疾病,媽媽選擇離開,只有爸爸一直在身邊。爸爸每星期都會去斌琳寄宿的特殊學校探望,斌琳不時肺炎入醫院,爸爸帶著她喜歡的食物來,扮作沒事兒地開玩笑:「點啊,又入院!」醫護人員都記得這笑笑口的爸爸。
斌琳十五歲,突然被告之爸爸肝癌離世。「那一刻我好冷靜,因為情緒未爆。」她回想爸爸應該在她十二歲時已經生病。一直照顧斌琳的護士在邊補充:「姑媽說是爸爸的意思,不讓給她知道,他不想見到她傷心的樣子。」斌琳在旁邊流眼淚,什麼話也說不出來。
當時斌琳不想上學、不想洗澡、甚至不想吃東西。學校社工吳姑娘不禁問:「有什麼你是想的?」問了幾次,斌琳只說了兩個字:「爸爸。」
吳姑娘於是讓斌琳寫信給爸爸,細細地訴說對爸爸的思念,謝謝爸爸沒有嫌棄她。11年過去,斌琳又再在吳姑娘協助下,艱難地寫一張咭給爸爸,之後再畫了一幅畫,是爸爸帶著小時的她在馬場合照。
「寫第一封信是打開糾結;後來寫的一張咭,一步步解開糾結。」吳姑娘說:「現在這幅畫,她消化到了。」
「想起爸爸的回憶,表達到出來,我舒服了很多。」斌琳不想因為時間,淡忘了對爸爸的回憶,唯有念茲在茲,才能輕輕撫平傷口。
.
目前社會還有一班病人,親人離世也往往被瞞住——這就是認知障礙症的患者。子女很為難:爸爸離世,要告訴患有認知障礙症的媽媽嗎?不說,她天天問,說了,她又天天哭,每一次都彷彿第一次聽見。
服務認知障礙症患者多年的社工單淑勤堅持要坦白:「對認知障礙症患者而言,時間並不能沖淡一切。」她曾經告訴一位婆婆丈夫離世,並且陪著婆婆去葬禮,在往殯儀館的路上,婆婆突然又像第一次聽到丈夫死訊,大哭,家人都哭作一團,有家人甚至怪單淑勤讓婆婆這樣傷心。
可是單淑勤相信有適當的哀傷輔導,患者同樣可以接受和面對喪親,同樣有哀傷的權利。
「Taking、Experiencing、Learning、 Relocating。」單淑勤透過這四個步驟:在傾談過程中,接納患者感受;給患者安全感,陪他面對現實,一起經歷分離的痛苦;共同學習適應沒有逝者的生活,最後把對逝者的感情轉移。「我們輔導,不是要他忘記,而是幫他學習面對。」
婆婆在車上哭過後,到靈堂仍然有點激動,但喪禮過後,漸漸接受丈夫離去,家人也就放心了。
.
《死神九問2》本集在今晚9/15 20:30分在港台電視31及逢星期三晚6時在無綫電視翡翠台播出
港台網站tv.rthk.hk及流動程式RTHK Screen亦會提供視像直播及節目重溫。
.
大銀與《死神九問2》合辦的社區放映會
即場放映《遺物變成祝福》,導演和監製會與參加者對談,分享拍攝背後的故事,一起討論哀傷如何能夠轉化。
日期|9月26日(星期四)
時間|7:00pm - 10:00pm
地點|大人站 油麻地上海街433號興華中心 21樓 03 - 04 室(近登打士街)
費用|免費
報名|https://forms.gle/bsjZhjPXEfcoRQib6